谢公最小偏怜女,自嫁黔娄百事乖。顾我无衣搜草筐,泥他沽酒拔金钗。野蔬充膳甘长霍,落叶添薪仰古槐。今日体钱过十万,与君营莫复营斋。
昔日戏言身后意,令朝都到眼前来。衣裳已施行看尽,针线犹存未忍开。尚想旧情怜蟀仆,也曾因梦送钱财。诚知此恨人人有,贫贱夫妻百事哀。
闲坐悲君亦自悲,百年都是几多时。邓伙无子寻知命,潘岳悼亡犹费词。同穴窗冥何所望,他生缘会更难期。唯将终夜长开眼,报答平生未展眉。
这是元填为元配韦丛所作的三首悼亡诗,曾被清代茜塘退士在(唐诗三百首))中评为:“古今悼亡诗充栋,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。”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一下。
元镇与韦丛结婚是在贞元十九年(803),时元镇二十五岁,韦丛二十一岁。婚后夫妻两人倒是感情淳笃,陈寅格(元白诗笺证稿》云:“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,微之之尚未富贵。贫贱夫妻,关系纯洁。”可惜结婚不过七载,韦丛便流然长逝,年轻夫妻,一个先去,另一个自然格外悲怀,便有了这悼亡诗中的绝唱。
诗的第一首追忆妻子自出嫁后所过的艰苦生活及对自己的体贴爱护。谢公本指东晋谢安,这里借指其岳父韦夏卿;偏怜女,意为最钟爱的女儿。韦丛在娘家时,一直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,元镇的<祭亡妻韦氏》云:“况夫人之生也,选甘而味,借光而衣,顺耳而声,便心而使。亲戚骄其意,父兄可其求,将二十年矣,非女子之幸哉?逮归于我,始知贱贫,食亦不饱,衣亦不温。”这几句同时也道出了元填对妻子深深的抱憾之情。一个宰相之女下嫁自己,平时以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却还吃得香甜,没有柴烧以飘落的槐叶作炊薪也不觉艰苦,看见他没有衣穿便翻箱倒筐去搜寻裁剪,没酒吃“泥”她,她便拔下金钗去换酒。“泥”是软缠的意思,用在这里却恰到好处地点出了年轻夫妻的闺房之趣。诗的最后二句抱憾尤甚:是的,我如今虽然享受厚棒,可再也不能与你共享荣华富贵,只能“营奠复营斋”,即用祭奠与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我的哀思,然祭虽丰而人已长眠,就如元填自己在祭文中所说的:“呜呼!叙官阀,志德行,具哀词,陈荐奠,皆生者之事也,于死者何有哉?”颇为真实,也无比痛切。
第二首进一步写丈夫对妻子的哀思,通过日常生活中几件具体的事情来表达。首联先道出了夫妇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感情交流方式。平日的戏闹笑言,或者是很随意的一句话,说过也就算了,可一旦对方离去之后,这些话却句句涌上心头,对方的音容笑貌自然就会久久地缭绕于脑际,浮现于眼前,对于突然失去爱妻的年轻丈夫来说,这样的思念就显得更殷切、更缝蜷。领联与颈联将思念进一步具体化,为了让人们感怀韦氏的遗爱,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,但也已经施舍得差不多了,留下的是妻子自己亲手用针线缝制而成,因而再不忍开箱。妻子结婚时带来的埠仆很多,为怀念主妇之间旧日情谊,丈夫至今对她们分外怜惜;还因梦中妻子的叮嘱,便送些钱财给她们。这一句和第三句相呼应,都是借宾定主,由存及没。尾联以“诚知此恨人人有”宕开一笔,以期自宽自解,紧接着又用“贫贱夫妻百事哀”拉了回来,表示了刻骨铭心的悲怀,既切合题意,又再次表达了与亡妻同贫贱共患难的旧情。
第三首则于悼亡之余兼以自伤。为什么要自伤呢?首先,由妻子的自逝想到了寿命的有限。即使活到百年,又有多长时间呢?接着,又引用了邓枚、潘岳两个典故,哀伤像妻子这样贤淑的人竟然无子。邓枚字伯道,晋代人,曾避乱渡江,在道路艰险难以顾全子、侄的情况下,毅然舍子保侄,以至后来竟绝子嗣。时人因叹道:“天道无知,使伯道无儿。”西晋诗人潘岳为吊悼妻子早逝,曾写下三首著名的悼亡诗,以至后来悼亡诗即特指为悼念妻子之诗体。元祺虽与韦丛生有五个子女,但只有一女存活,这对传统文人来“说,毕竟有“无后”之感。因此诗人既哀叹妻子无子,也表示自己即使有像潘岳那样出色的悼亡诗,其实还是枉然的。自伤之余,只得希望于死后与妻子共葬一处,可是洞暗穴深未必能再沟通情感,他生之事更是虚无缥缈。绝望中不由得逼出一念:只有今生长此鲜居,才能报答你的“平生未展眉”。诗中的“长开眼”一句含义深刻而且形象,既表示不再
娶(所谓“鳄居”之义,是从鳄鱼的眼睛终夜不闭而来),又表示自己为悼亡爱妻而彻夜不眠。
元镇在其他的一些悼亡诗中,也不时流露出他对韦丛的深深的眷恋:如看到竹笨,便想起当年新婚时妻曾亲自铺展;听到友人弹《乌夜啼》曲,又想起滴官时韦丛曾邀女巫拜乌,为自己祈求消灾;外出任职,还是随身带着颜色已经暗淡的旧蚊帐,因为始终忘不了他俩在帐中一同度过的恩爱岁月……
遗憾的是,尽管元填信誓旦旦,要以鳄居来报答韦丛,可不过两年的时间,便已纳妾安氏,以后又娶继配裴淑,这在古代虽也有可原谅之处,但元镇言行不能始终相符,结合他以前抛弃初恋的情人“崔莺莺”,而另攀高门这一事件来看,总是有损于他的忠信,正如陈寅洛《元白诗笺证稿》中所说:“则其仕宦,亦与婚姻同一无节操之守。惟窥时趋势,以取利自肥耳。”陈氏是一个很严肃很纯粹的现代学者,对元棋这些行为自然更为贬抑了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aidwz.com/wenzhang/778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