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读文章网

当前位置:主页 > 精美文章 > 友情文章 >

两首琵琶诗

作者:www.aidwz.com 时间:2015-04-19 14:11 点击:
300x246

白居易与元镇都作有《琵琶行》和《琵琶歌》,写作时间元早于白,白居易的那首脍灸人口的《琵琶行》,当是受了元镇《琵琶歌》的影响,在元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。

先看《琵琶歌》,元棋的这首诗作于元和五年(810),是在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时所作。诗歌追写艺人李管儿的流落,同时抒发自己对琵琶绝艺失传的感慨。诗中有一段对于琵琶绝妙声音的描写:

平明船载管儿行,尽日听弹《无限曲》。曲名《无限》知者鲜,《霓裳羽衣》偏宛转。《凉州大遍》最豪嘈,《六么散序》多笼捻。我闻此曲深赏奇,赏着奇处惊管儿。管儿为我双泪垂,自弹此曲长自悲。泪垂捍拨朱弦湿,冰泉呜咽流莺涩。因兹弹作《雨霖铃)),风雨萧条神泣。一弹既罢又一弹,珠幢夜静风珊珊。低徊慢弄关山思,坐对燕然秋月寒。月寒一声深殿薯,骤弹曲破音繁并。百万金铃旋玉盘,醉客满船皆暂醒。这段诗歌的内容、文字与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十分相似,它以各种比喻描摹琵琶声音,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一种音乐的惊心动魄的魅力。当然,与白的《琵琶行》相比,总还显得枯涩一些。

但两首琵琶诗的最主要的差别还在于诗歌的意境方面。同样是邂逅一位琵琶女,因惊叹她演技的高妙而感慨其凄苦的命运,白诗以此展开极动人的故事情节,并将自我融化于其中;而元诗则是直其事,既缺乏故事情节,也看不见作者在其中的位置。下面再来看一下《琵琶行》。

白居易在诗前写有小序,序云:

 

元和十年,予左迁九江郡司马。明年秋,送客谧浦口。闻舟中夜弹琵琶者,听其音,铮铮然有京都声。问其人,本长安倡女。尝学琵琶于穆.、曹二善才,年长色衰,委身为贾人妇。遂命酒使快弹数曲,曲罢悯然。自叙少小时欢乐事,今漂沦憔悴,转徒于江湖间。予出官二年,恬然自安,感斯人言,是夕始觉有迁滴意。因为长句,歌以赠之,凡六百一十二言,命日《琵琶行》。宋人洪迈在《容斋五笔》卷七中曾道夜遇琵琶女之事未必可信,作者只是通过虚构的情节,来抒发自己的“天涯沦落之恨”;今天欣赏这首诗,更不必拘泥于是否真有这么一件事,尽管小序中所叙的情节与诗中所写的情节完全不同:琵琶女的自叙身世,在序中说是在弹罢之后,而在诗中却是写初弹之后才叙述身世,然后再弹起不同于前的促急的调子,引起座中人的极大哀伤。我们应该知道这正是诗人含蓄的地方,它表明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,比生活更高,而且思深意远。

前面我们已经谈到,白诗为夜遇琵琶女而展开了一个极为完整的故事情节,而且将自我融化于其中,且看下面一段诗:

 

我闻琵琶已叹息,又闻此语重卿卿。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!我从去年辞帝京,滴居卧病浮阳城。浮阳地僻无音乐,终岁不闻丝竹声。住近溢江地低湿,黄芦苦竹绕宅生。其间旦暮闻何物,杜鹃啼血猿哀鸣。春江花朝秋月夜,往往取酒还独倾。岂无山歌与村笛,呕哑嘲晰难为听。今夜闻君琵琶语,如听仙乐耳暂明。莫辞更坐弹一曲,为君翻作琵琶行。感我此言良久立,却坐促弦弦转急。凄凄不似向前声,满座重闻皆掩泣。座中泣下谁最多?江州司马青衫湿。

作者写作此诗,正是首次被贬江州司马任上之时,心情很是苦闷,因此,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、表达心中无限事的时候,就已经打动了他的心弦,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;当琵琶女曲罢自诉身世,讲到“夜深忽梦少年事,梦啼妆泪红阑干”的时候,就更激起了他的情感的共鸣: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。”同病相怜,同声相应,忍不住便说出了自己的遭遇。“我”的诉说,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,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,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,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“我”的感情,终于热泪直流,湿透了青衫。作者将“我”非常自然地渗透于全诗的为琵琶弹奏而设立的意境,因此极大地增强了诗的感染力,这正是白诗高于元诗的主要之处。

此外,白诗关于琵琶演奏时的一段音乐描写,虽是借鉴了元诗的有关诗句,却更为繁复丰满:

 

轻拢慢捻抹复挑,初为《霓裳》后《六么》。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间关莺语花底滑,幽咽泉流水下滩。冰泉冷涩弦凝绝,凝绝不通声渐歇。别有幽愁暗恨生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鸣。曲终收拨当心画,四弦一声如裂帛。东舟西舫悄无言,唯见江心秋月白。

 

作为音乐文学来欣赏,这一段的描写确实达到了艺术的高峰,但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,即是诗人按照自己高超的审美理想斌予琵琶以性格化,从实物的琵琶来说,它的音域是不可能发挥这样效果的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aidwz.com/wenzhang/7787.html
500*200